澳门新莆京4117.com
德潤農大
當前位置: 首頁 · 德潤農大 · 正文
【農大好故事•校友篇102期】塞罕壩就是我的詩和遠方
日期:2022-04-22 信息來源: 點擊數:

——記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、林學院2005屆畢業生于士濤

5EA1

2021年8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強調,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。40多年來,我校一批批畢業生紮根塞罕壩,與許許多多塞罕壩林場人一道用青春和汗水,用苦幹和實幹,讓百萬畝沙荒從一棵樹變成一片“海”,在他們身上都始終充滿一股子闖勁、拼勁和韌勁,宛若一棵棵樟子松對陽光雨露那樣向往、永争上遊,對凜冽寒風那樣毫不畏懼、永不低頭,農大精神和塞罕壩精神在這裡得到很好傳承。

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代務林人、我校校友、林學專業2005屆畢業生于士濤就是他們其中一員。下面,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奮戰在塞北高嶺上平凡而真實的農大人。

既然學林,就要到一線去

于士濤1980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,定州地處平原地區,來塞罕壩林場之前他沒有見過大山。2001年于士濤考入澳门新莆京4117.com林學院,于士濤回憶說:“初入大學,自己對林業是什麼、将來幹什麼并沒有清醒的認識和明确的規劃,甚至有些迷茫。所幸的是,在以李保國為代表的專業老師的教育引導下,不但系統學習了林業知識,更逐漸樹立了紮根基層、奉獻社會的理想信念。”“四年中,老師将我們從課間帶到田間,把自然當作課堂,用實物當作教具,以看得見、摸得着的教學方式讓我們深入鄉村、了解鄉土、調研鄉情,将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,在手把手的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我們的能力。”

“既然學林,就要到一線去,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實踐中”,大學四年中,在老師們的感染、激勵下,這種想法始終萦繞于心。2005年于士濤畢業,正趕上塞罕壩招人,二話沒說就報了名,開始了腳踏高原,面對森林的全新生活和工作。

初到塞罕壩,于士濤被分到營林區工作。金秋時節的塞罕壩到處是詩情畫意,連綿的大山、成片的林場、悅耳的鳥鳴,于士濤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。

然而新鮮勁沒持續多久,進入11月份,塞罕壩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。西北風卷着雪花呼嘯而至,躲在屋裡都覺得冷,到外面上個廁所要下好幾次決心。

當時,山上不通自來水。喝水、洗漱要到屋後的小河裡砸冰取水。除了生活條件艱苦,更讓人倍感折磨的是精神和心理的考驗。白天辛苦工作一天,到晚上林區隻剩于士濤一個人。于士濤回憶:“寒冷漫長的冬夜,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,我隻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,數着窗外的星星。”

前有榜樣,一定要幹出個樣來


18146

于士濤(前)向工人們講解樹苗生長中需要注意的問題。

單調乏味的生活讓于士濤打起了退堂鼓,甚至有好幾次要收拾行李決定離開。父母的勸說,讓他選擇了堅持。“你剛參加工作就打退堂鼓,這樣沒長性可不行,絕不能眼高手低、好高骛遠。”在老家務農的父母,說不出什麼大道理,但這幾句樸實的話,已足以讓于士濤不安分的心暫時沉靜下來。

2006年春節後,于士濤調入千層闆林場生産股工作,林場老職工顧殿江成了他的師傅。顧師傅不怎麼愛說話,但業務熟練。千層闆林場占地184平方公裡,無論哪片林地的位置、面積和生長情況,顧師傅都心知肚明,這“絕活”讓于士濤暗暗稱奇。“從顧師傅身上,我開始真正了解塞罕壩,真正讀懂塞罕壩人。”

工作之餘,顧師傅就給于士濤講老一代造林人堅守深山、爬冰卧雪的事兒,于士濤經常聽得鼻子發酸。閑暇時間,于士濤常常自己一個人到塞罕壩展覽館裡呆上半天。王尚海、張啟恩等老一輩創業者的事迹讓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靜。“想想前人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,幾十年如一日地紮根基層、執著追求、無怨無悔,再看看自己,堂堂七尺男兒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想退縮,真丢人。這點苦和前人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?”

“身為農大人,要有知農愛農情懷,要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中,從小事做起,積極投身基層建設,實現個人價值。”上學期間老師諄諄教導猶在耳邊。

從那時起,于士濤暗下決心:“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!”“一定要紮根塞罕壩,為生态建設奉獻青春和人生,不負農大教育培養。”

有了目标,工作就有了奔頭。從防火防蟲到資源管護,從育苗到整地到造林,從割灌到撫育到經營利用,于士濤利用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,每天早出晚歸,走遍林場的每一個小班、每一塊林地。細心的他,随身帶着一個筆記本,認真記錄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林分特征。

特别是到了造林季節,每天天剛蒙蒙亮,于士濤就出去了,晚上披星戴月、饑腸辘辘地回來,午飯大多數是在山上吃口幹糧,喝點山泉水,累了就随便坐在地上歇一歇,困了就躺在山坡溝沿打個盹;想退卻了,就想想農大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和工作初心。晚上回到宿舍,他抓緊時間學習林業技術知識,整理工作筆記。“那段時間雖然很艱苦,但感覺很快樂、很充實。”

耕耘自有收獲,付出總有回報。在塞罕壩工作的17年間,于士濤從一名基層林業幹部逐步走上分場場長、林場副場長領導崗位。職務雖變,初心不移,他和團隊開展了大徑極材培育、珍稀樹種培育、優質樹種引種和樟子松嫁接紅松等項目研究,并利用塞罕壩氣候、環境、資源優勢,發展森林生态旅遊和綠化苗木銷售、承攬綠化工程等産業,傳承并豐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壩地區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。

抱守綠色初心,人生無怨無悔


EA6C

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·索爾海姆等聯合國官員向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代表頒授“地球衛士獎”獎杯。

于士濤的愛人付立華是他的大學同學。大學本科畢業那年,付立華考入中國林科院攻讀碩士研究生,此後留在北京,有一份不錯的工作。結婚後,到底誰“投奔”誰,出現了一場“拉鋸戰”。

每逢節假日,付立華都會來到塞罕壩。她說:“走進林子,每一次感覺都不一樣,每一次都很新鮮。”2011年,付立華辭職來到了塞罕壩。于士濤曾問過付立華:“你怎麼肯願意留下陪我?”妻子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:“哪裡是因為你,我留下是因為這片林子,因為塞罕壩。”

“我們林業有個說法,叫‘适地适樹’,意思是環境條件要跟樹種特性相适應。我們倆之所以選擇了塞罕壩,或許也是因為符合這條定律吧。”于士濤說。

身為第三代務林人,建設塞罕壩的曆史重任已經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年輕一代的肩上。“一棵樹需要幾十年的精心呵護才能成材,而毀掉一棵樹隻需幾十秒。作為塞罕壩新一代務林人,我的責任就是守護好這片綠色。”于士濤說。“從‘李保國’到‘塞罕壩’,一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,一個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,兩種精神一脈相承,其共同點是鎖定目标,不圖虛榮,不羨虛華,久久為功。作為一名從農大畢業的塞罕壩人,無論是‘李保國精神’,還是‘塞罕壩精神’都已悄然融入自己的工作與生活,我既自豪,更深感責任重大。”

“10年前我也是一個臉色白淨的帥哥”,如今,于士濤皮膚黝黑,臉龐上帶着兩團鮮明的壩上“高原紅”,他幽默卻不乏自豪地說:“如今,大城市的很多年輕人都在向往‘詩和遠方’,我的‘詩和遠方’就是這片朝夕相處的林海。”

讓青春綻放在百萬畝林海,用奉獻為美麗高嶺增添綠色,這,就是三代務林人的執着追求,這,就是農大畢業生的出彩人生!

人物簡介:于士濤,男,1980年出生,我校林學專業2005屆畢業生,河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,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。2014年作為第三代務林人的代表出席中央電視台“時代楷模”頒獎儀式。同年獲得“全國鄉村好青年”榮譽稱号。2017年獲得第20屆“河北青年五四獎章”。2017年12月5日,代表塞罕壩青年一代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出席“地球衛士”頒獎儀式。


作者:林學院 部分資料來源于長城網 編輯:澳门新莆京4117.com 楊曉麗

上一條:【農大好故事•校友篇103期】“講台上的農民,果園裡的教授”
下一條:【農大好故事101期】十載接力傳愛心 志願服務無期限


版權所有:澳门新莆京-www.4117.com|官方网址-百度百科

地址:保定市蓮池區靈雨寺街289号    電話:0312-7521304

Baidu
sogou